新聞特寫
節目簡介:
以不同專題環節,跟進焦點新聞,探討時事議題,專訪新聞人物,捕捉時局最新走勢。
主持人:
新聞部記者2025-01-13
新聞特寫
現正播放: 保安局專責小組赴泰跟進港人疑被誘騙個案 家屬形容看到曙光
分段播放:
保安局專責小組赴泰跟進港人疑被誘騙個案 家屬形容看到曙光 收聽
近期再次有港人懷疑被誘騙到東南亞國家從事非法工作,並且被禁錮。保安局專責小組已抵達泰國,將會與中國駐泰國大使館、泰國的司法部代表及警方等會面,跟進有關個案。
保安局說,今次行動的終極目標,是令所有被誘拐港人回港,又指不法分子誘拐的方式已轉變,提醒港人要小心。
有家屬歡迎政府的行動,形容看到曙光。有旅客擔心,到東南亞國家自由行,是否仍然安全。
記者林漢山報道。
保安局說,今次行動的終極目標,是令所有被誘拐港人回港,又指不法分子誘拐的方式已轉變,提醒港人要小心。
有家屬歡迎政府的行動,形容看到曙光。有旅客擔心,到東南亞國家自由行,是否仍然安全。
記者林漢山報道。
謝展寰稱坊間對轉廢為能存誤解 議員建議開放設施予市民參觀提升意識 收聽
本港首座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轉廢為能設施I·PARK1,預料今年底投入運作。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昨日說,坊間有一些誤解,擔心政府未來會將廢物「一把火燒掉」,不再推動減廢回收,反映不少人對全球廣泛推行的轉廢為能技術以及背後的環境經濟學,認知不足。
謝展寰說,對於高價值、易回收的材料,例如金屬及紙張料等,回收是更好選擇,至於不可回收或回收成本過高的廢物,轉廢為能是更好處理方式;又說全球都在擴展這種「互補」的廢物處理方案。綠色和平項目主任譚穎琳就認為,本港首要推動源頭減廢。
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委員、經民聯主席盧偉國認為,內地與海外多個地方的轉廢為能技術已發展得相當成熟,建議政府日後開放有關設施予市民參觀,更好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。
記者鄧鈞尤分別訪問了譚穎琳和盧偉國。
謝展寰說,對於高價值、易回收的材料,例如金屬及紙張料等,回收是更好選擇,至於不可回收或回收成本過高的廢物,轉廢為能是更好處理方式;又說全球都在擴展這種「互補」的廢物處理方案。綠色和平項目主任譚穎琳就認為,本港首要推動源頭減廢。
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委員、經民聯主席盧偉國認為,內地與海外多個地方的轉廢為能技術已發展得相當成熟,建議政府日後開放有關設施予市民參觀,更好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。
記者鄧鈞尤分別訪問了譚穎琳和盧偉國。
入職逾30年獲政府嘉許 郵務主任冀服務做到有溫度有人情味 收聽
新一屆公務員事務局局長嘉許狀得主,包括入職超過30年、來自香港郵政的郵務主任。他說,希望送遞服務做到有溫度有人情味,而隨著時代變化,認為是發展電子商貿的契機。
業務發展總監胡柏堅表示,多從事電子商務服務,可增加收入補貼普遍郵政的支出。部門會重點推進內含鋰電池產品的跨境派遞服務,因為生產來源地接近本地,加上本港機場具備航線及嚴謹安檢等優勢,可爭取更多生意。
記者任浩鋒報道。
業務發展總監胡柏堅表示,多從事電子商務服務,可增加收入補貼普遍郵政的支出。部門會重點推進內含鋰電池產品的跨境派遞服務,因為生產來源地接近本地,加上本港機場具備航線及嚴謹安檢等優勢,可爭取更多生意。
記者任浩鋒報道。